货币政策二季度例会透露了哪些迹象?
发布日期:2019年09月02日


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朋友圈
(图片来源:全景视觉)
张玮/文 6月25日,货币政策委员会2019年第二季度(总第85次)例会召开。按照惯例,会议分析了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,并对下一步货币政策进行部署。
这次例会,透露了哪些政策迹象?
国内外形势
二季度货币委员会例会去掉了 金融市场预期改善 ,并不是说金融市场不好,而是衡量金融市场作用的评判标准发生变化。与后面的 按照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,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,加大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力度,提升金融体系与供给体系和需求体系的适配性。 相对照,认为金融市场的评价标准应当是与供给侧改革相适应,提升对高新产业的扶持。
对于宏观杠杆率和金融风险的描述,从 趋于稳定 、 成效显现 变为 高速增长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、 稳妥果断推进 ,意味着防风险工作取得的效果更近一层,已经从 抑制 偏向 稳态化 发展。
在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方面,会议指出不确定性增多。
由原来的 不确定因素增多 ,变为 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 。意味着当前国际问题不仅局限于美方,更有欧盟分裂情绪、美伊问题等多因素交织。世界格局在发生新的变化,一改去年的 美强欧弱 格局,美国主要经济指标明显下滑,欧盟却相对 抢眼 ,但同时面临极大的分裂情绪;美伊问题近来也是国际争端关注的重点,引致原油价格一路走高。
逆周期调节基调
将 坚持逆周期调节 扩展为 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,适时适度实施逆周期调节 。如何理解?
去年以来外部压力加大, 731 政治局会议和今年的 2月22日政治局学习会议 分别对实体和金融 及时拨正 。外部压力迫使我国国内政策基调明显转化。同时引发新的担忧:如果始终坚持逆周期调节,国内政策略显被动,因为逆周期因素不仅是国内行为,国际环境更是占了重要篇幅。为此,为了加强国内宏观调控在 择时 和 量 上的主动性,就没有必要 完全被动坚持 ,而更加灵活地 适时适度 。如此,既可以减少金融加速器的放大作用,也可以减少政策频繁转向对实体经济造成过度冲击。(去年以来政策频繁转向,缺少连续性,导致下端生产和执行能力大打折扣)
此外,需要注意的是,这场会议去掉了 注重在稳增长的基础上防风险 。不是说防风险不再重要,猜测应该与前面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协调向呼应,判断金融市场良莠的标准之一就是要看对高新基础产业的扶持力度。
货币政策
会议将 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,改为 不搞大水漫灌 ,实际意味着流动性投放的边际增多和投放的精准化。
同时,去掉 以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为重点 ,将 推稳健货币政策、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和发展资本市场功能之间形成三角良性循环 变为 推动供给体系、需求体系和金融体系形成相互支持的三角框架 ,意味着金融与实体之间的更深层结合,这种结合已经不再仅限于 金融扶持实体 的表面化文章,而是 供给和需求 层面的 映像 结合,实体端鼓励科技型产业,金融端也必然在这些行业加以扶持,科创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。
(作者系昆仑健康保险资管中心首席宏观研究员;经济观察报宏观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)